運動影像紀實2019:銅鑼少棒

(本系列為「運動影像紀實計畫」2019年3月於北投展出時會場使用之圖文,經重新編輯整理上傳)

Story #3: 苗栗銅鑼國小少棒隊,2018.1

夕陽西下的山城小校園,一群孩子帶著手套跑來操場。沒有人穿著我認知中的棒球制服;教練說要珍惜有限的練習時間,換裝就免了。5分鐘後他們已經完成傳接熱身,開始進行內野守備訓練。

那是我沒看過的高濃度效率型練習。一小時內,在所有選手不停歇的喊聲中,白球從未在誰的手套裡停留,始終快速、流動地飛往下一個壘包。這需要所有成員的專注力與體力。

教練跟我說,「只要用這個方法練習,不管哪支球隊,我都能把他帶到全國前幾。」

苗栗銅鑼國小少棒隊不以體育班形式運作,是單純的社區型球隊。因為沒有術科時段、正常上課,平日練習時間只有放學後、夜幕降臨前。眼前,極度「精實」的練球結束後,那些汗水黏上紅土的臉龐笑著與教練自然互動(夾雜各種沒大沒小的吐槽)。「快樂打球」與「全力以赴」從來不是背道而馳的概念。

教練說,台灣少棒的社區聯盟至少近20個、球隊總數可能有150支以上,而且還在成長。這股不同於傳統體育班的發展勢力,有可能讓台灣的基層運動界吹起新風,即便風向指往何方我並不清楚。

若有天,我們所有的小球員都不必放棄學習、不需每天苦練7小時,而是像這樣裝簡便地在操場練習(一旁健走的叔叔阿姨還會偶爾幫忙撿球)、太陽西下就回家。我們也許不再會是所謂少棒強國,無法年年打開電視看國家隊奪冠、獲取廉價速成的「與有榮焉」。

也可能從那天開始,棒球將真正走入大家生活、跨出成為「國球」的遲來第一步。